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曾亚文研究员为首的“云南稻种矿质元素和抗逆特性及其系统地理学研究”课题组,攻克稻作遗传育种学科前沿问题,系统证实了云南是亚洲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中心、起源演化和多样性形成中心。该研究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对世界稻种起源、演化和多样性形成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解决人类矿质营养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基金及省人才培引项目,以863份云南稻初级核心种质40多个形态、36个SSR标记及其糙米8种矿质元素测定、磷高效与耐冷特性鉴定等多种方法和先进技术相结合,联合开展了该项研究。
通过研究,课题组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遗传结构、遗传分化和地理多样性特征,首次系统报道了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的磷高效特性、地带性特征与成因,稻核心种质磷高效特性与籼粳亚种、多样性、稻作育种和酸性红壤有关。同时,课题组还测定了863份云南地方稻种初级核心种质糙米8种矿质元素含量,发现了难得的高铁、高钙和高锌含量的云南稻种资源,可作为培育高铁、高钙和高锌水稻品种的亲本利用。
该成果发表论文39篇,2篇被SCI期刊收录,5篇被SCI收录论文引用。2005年-2007年指导推广高铁高锌稻种23万亩,增加经济效益325.2万元。在日前举行的鉴定会上,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云南稻种的核心种质矿质元素和磷高效特性及其系统地理学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