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文(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小麦是平顶山市主要粮食作物。由于近几年推广种植的品种中弱春性品种所占比例较大,再加上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冻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一般受冻年份减产10%~20%,特别年份、特殊地方可减产30%~40%,甚至更多。冻害已成为本市小麦生产上的严重灾害之一。为了摸清不同时期的冻害对小麦的影响,自2000年以来,笔者对本市小麦冻害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长期、多点调查,并查阅有关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基本掌握了小麦冻害发生的特点及预防补救措施。
1不同时期小麦冻害发生特点
1.1初冬温度骤变型 这种类型的冻害多发生在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受害部位主要是叶片。如果冻害严重。生长点可受冻死亡。易成穗的主茎和一级分蘖首先受到冻害,对后期成穗影响较大,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则基本无影响。典型表现症状为叶片萎蔫,干枯失绿。随后发黄变干。
1.2越冬交替冻融型 这类冻害发生在12月中旬至次年1月底。平顶山市处于冬小麦区的南缘,越冬期具有O℃以上的气温,小麦积累了一定的养分,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较少发生严重的越冬冻害。但是如果出现暖冬天气,气温增高,土壤解冻,幼苗又缓慢生长,抗寒能力就会降低。暖冬期过后突然出现强降温天气,气温降至-13 以下时就会发生严重冻害。受冻部位一般为叶片,严重时可出现死苗死蘖现象。分蘖受冻死亡的顺序为先小蘖、后大蘖、再主茎,最后是分蘖节。外部症状表现为叶片发黄干枯,而后死蘖。本时期的冻害可使亩穗数有一定的下降,由于冻死的主要是小分蘖,所以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但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1.3早春温度骤变型 此类冻害多发生在2月初到3月上旬。这一时期本市小麦处于返青期到起身期,生长较为旺盛,而此段时间恰好又是气温变化较为频繁的时期,发生冻害的几率较大,且程度较重。例如,2003年2月28日,本市最低气温降至-9.6℃,3月4日降至-8.1℃,致使小麦受冻害面积达4.43万hm2,其中严重冻害1.04万hm2。早春冻害受害部位主要是主茎和大分蘖的幼穗。这一时期正是小麦穗分化的生长锥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是穗形成的基础时期。冻害常使幼穗不能正常分化形成,导致有株无穗的空心蘖出现。外部症状表现不明显,叶片有轻度干枯。幼穗冻死的顺序为先主茎,后大蘖,再小蘖。冻害严重时幼穗全部冻死,分蘖节上的潜伏芽再长出新蘖。这一时期是小麦分蘖的第1个旺盛阶段的后期,群体数量相对较高,冻害对亩成穗数影响较小,但由于冻死的主要是主茎或大分蘖,使小分蘖成穗较多,穗粒数明显减少,千粒重也略有减少,故对产量影响较大。
1.4春末晚霜冻型 这类冻害主要发生在3月中旬以后。在平顶山市时有发生。如2001年3月26日,最低气温降至-4.2℃,全市受冻害麦田面积达到2.00万hm2,严重冻害面积0.67万hm2;2002年3月19~22日,极端气温降到-3.4℃,全市发生冻害麦田面积达到3.33万hm2,严重冻害1.00万hm2。此期小麦穗分化正处于小穗、小花及雌雄蕊形成的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颖片伸长期和雌雄蕊形成期,是幼穗上的小穗和小花及花粉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冻害主要影响小穗和小花的形成,使小花死亡不育,严重的小穗全部死亡。抽穗前外部没有明显症状。抽穗后冻害症状才表现出来,按冻害严重程度。依次表现为:一是幼穗干死在旗叶叶鞘内或出现白穗.抽出的穗上小穗全部发白枯死。二是出现半截穗。抽出的穗只有上部或下部,半截或几排小穗结籽,其余发白干枯。三是部分小穗冻死。麦穗上部或下部3~5排小穗变白干枯、不结实或部分不结实。晚霜冻发生时已是小麦分蘖两极分化时期,小分蘖大部分自然消亡,群体已相对稳定,冻害对亩成穗的影响较小,受冻害的部位主要是小穗,严重影响穗粒数,使穗粒数明显下降,对千粒重影响不大。总体来看晚霜冻对产量影响最大。
2其他因素对冻害发生的影响
小麦冻害发生程度虽主要取决于降温时间、程度和持续时间,但同时又与小麦品种、苗情长势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因此,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对预防或减轻冻害发生更有现实意义。
2.1品种因素 小麦品种间抗冻耐寒能力差异很大,总的来说弱春性品种抗冻性最差。半冬性、冬性品种依次增强。同一种性不同品种抗冻能力也不相同。目前,本地生产上主要栽培品种的抗冻性依次为新麦18>周麦18>豫麦49>豫麦34>郑麦9023。
2.2播种因素 冻害发生程度与播种质量有一定的关系。播种质量高,播期适当,土地平整踏实,墒情适当,冻害为害就会相应减轻。反之,播期偏早,播量偏大,易导致旺长;播期偏晚,易产生弱苗;整地质量差,土壤桥空或龟裂,缝隙大,失墒快,冷空气直接侵袭根系,这些都会相应加重冻害发生程度。
2.3水分因素 水具有热容量大的特点,适当的湿度可以使麦田地表降温幅度变小,降温缓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冻害。相反,如果长时间大幅度降温.当温度降至小麦冻害发生时,湿度大的麦田地温回升慢,回升幅度小,从而加重小麦受冻害程度;同时若田间湿度大、积水时间长,还会影响根系发育。使根系发育不良,造成弱苗,也会加重冻害为害。
2.4苗情因素 在相同降温条件下,壮苗受冻害程度明显轻,而弱苗、假旺苗特别是密度过大的假旺苗冻害明显重。例如,2003年3月4日冻害调查结果显示,壮苗地块幼苗冻死率在10%左右,而假旺苗冻死50%左右,弱苗冻死40%左右。
3预防与补救对策
根据以上对小麦不同时期冻害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对小麦冻害的预防及补救对策供广大农业工作者参考。
3.1选用抗寒耐冻品种 不同品种抗寒能力不同。因此,在生产上要尽量种植抗寒耐冻品种。预防冻害的发生。在品种布局上要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播种面积不宜小于60%;弱春性品种为辅,播种面积不宜超过40%,严防弱春性品种面积过大的局面出现。就本市而言,在当前推广的品种中要以新麦18、周麦18、豫麦49为主,搭配郑麦9023、豫麦34等弱春性品种。
3.2提高播种质量 半冬性品种播期应控制在10月1~20日,不得随意提前。如果播期提前受冻害几率和程度会明显增大。整地要做到上平下实无坷垃。播量要按照精播半精播要求,根据地力和整地情况确定,一般控制在4~8kg/亩。施肥时要做到氮、磷、钾肥科学合理施用,切不可盲目单一扩大氮肥施用量。采用这些配套措施,可有效培育壮苗越冬,预防冻害的发生,减轻冻害程度。
3.3中耕镇压 中耕镇压是预防和减轻冻害发生程度的有效措施。中耕具有松土保墒。增温保暖,弥缝防冻,清除杂草,防治病虫等作用;镇压具有提墒保墒,踏实土壤,防止风蚀,增温保苗的作用。这些对减轻冻害发生的程度都十分有效。
3.4灌水 灌水具有蓄墒防旱、培育壮苗、减缓地温下降、沉实土壤等作用,对小麦冻害既有预防作用又有补救作用。冻前灌水,一般在降温前5天以内进行,防效明显,时间越长,效果越差。冻后灌水是减轻冻害发生程度的最有效措施,冻害发生后可立即灌足灌透水,同时可适当每亩追施5~8kg尿素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激素。这样可适当提高地温促进麦苗生长,有效减少冻害为害。
3.5不轻易毁掉受冻害麦田 晚春严重冻害可能造成麦株大部分分蘖死亡。对这部分麦田不要轻易刈割或毁掉,因为小麦再生能力十分强大,主茎及大分蘖冻死后,小分蘖和潜伏芽会快速生长,形成有效蘖,还可以获得一定的产量。而刈割会损失大部分养分,小分蘖和潜伏芽会因缺失养分难以成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