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合成小麦特异蛋白亚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的建立与 |
 |
文章来源: |
钱江仪器网 |
文章阅读数: |
1633 |
发布时间: |
2008-08-14 14:16:06 |
|
2008年7月5日,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并主持,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在武威市对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承担完成的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和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合成小麦特异蛋白亚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的建立与强筋春小麦品种选育》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通过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审阅资料和质疑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1.该项目利用从CIMMYT引进的含有1.5 10和5 12新亚基的人工合成小麦,与甘肃主栽春小麦品种杂交、有限回交,通过生化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成功地将1.5 10和5 12新亚基导入甘肃春小麦遗传背景中,创制出携带外源特异亚基组合的小麦新种质67份,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了优质种质资源。 2.该项目研究证明,节节麦Glu-Dt1位点编码的麦谷蛋白特异亚基组合1.5 10对普通小麦加工品质改良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为有效利用合成小麦种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3.省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结果表明,项目选育的新品系013-76-1产量与对照宁春4号相当。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该品系粗蛋白含量14.83%、湿面筋含量32.1%、Zeleny沉降值41.6ml、吸水率59.4%、面团形成时间6.0分钟、面团稳定时间8.1分钟、弱化度76、评价值62,综合烘烤品质指标优于宁春4号,达到国家二级面包专用小麦品质指标。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开展的人工合成小麦种质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利用研究,在国内首次确定了节节麦1.5 10对普通小麦品质改良的正向促进效应,创制了一批含有优良外源基因的春小麦种质,丰富了小麦优质种质资源。选育的013-76-1等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系具有潜在的生产利用价值。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鉴定。 建议进一步开展人工合成小麦在小麦抗病、节水、抗旱育种方面的利用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