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宁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丘陵地区,常年小麦播种面积24万hm2,其中旱地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61.3%.旱地小麦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夏粮总产和全年粮食总产。然而,洛阳旱地小麦生产常常受到干旱的制约,近40年的降水资料统计表明,秋旱10年6遇,春旱2年l遇,频繁的旱灾是制约洛阳旱地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全国劳动模范洛宁县农民赵守义坚持走旱作农业之路,采用“四水一早”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旱地小麦的抗灾能力,实现了旱地小麦稳产、高产。为了进一步验证劳模经验,稳定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我们通过相关试验,研究探索旱地小麦生产规律,寻找实现旱地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土壤 田间试验于2000~2001年在洛宁县王村乡旱地麦区进行,肥力中上等,土壤有机质含量1.1%、碱解氮60 mg/kg、速效磷14 mg/kg、速效钾100 mg/kg。
1.2试验设计 通过对洛阳市近40年7、8、9此3个月的降水量和赵守义旱地小麦多年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把该项试验设计分成2因素3水平。2因素为土壤底墒水和小麦生育期模拟降水;3水平为丰水年、平水年和旱水年。试验设9个处理,划分为A、B、C 3个组(处理具体方案详见表1),每处理9次重复,共81个小区(小区采用长2 m、管口直径为12 cm的塑料管制成)。土壤底墒水以0~200 cm土层每亩蓄水250 mm为旱水年、350 mm为平水年、450 mm为丰水年;小麦生育期模拟降水150 mm为旱水年、230 mm为平水年、3l0 mm为丰水年。
1.3试验方法本试验处理采用塑料管填土种植、无色塑料棚控制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底墒水及各次模拟降水的特殊栽培技术。各处理管长2 m,管口直径12 cm,管口面积0.0ll3m2。各处理管内0~30cm均匀装入已配好的肥土(每1000kg土加入硝酸磷肥lkg),30~200cm装过筛土壤,土壤含水量均为10%,边装边捣实土壤,然后按各处理含水量要求标准,注水补充不足部分。 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郑旱l号,10月8日播种,出苗后3叶期前疏苗,每管留3株小麦,每亩17万株。降雨天用塑料棚隔雨,无雨天将棚膜移开。小麦生长发育期间于分蘖期、返青期、拔节期以及开花后8天4个时期模拟灌水4次,并在此4个时期按田间试验标准取样用水冲根,观察测定根数和根长等项目,每次1个重复。每次模拟灌水用量筒滴灌。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壤水分对小麦根系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增加,小麦根数、根长和干根重也大致相应增加。尤其是处理6(丰 平)、8(平 丰)和9(丰 丰),土壤水分供应最为充足,在分蘖期、越冬期和成熟期。其小麦根数、根长和每亩干根重也均居各处理前3位(除个别指标外)。其中处理9表现更为突出。其各项指标均居所有处理第l位(除分蘖期根数外)。这充分说明,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
2.2 不同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在A、B、C 3个组中。C组各处理平均亩产为507.83kg,B组为409.40 kg,A组为319.04kg,C组较B组增产24.04%,较A组增产59.17%。这说明,在土壤底墒水含量相同的情况下,随降水量增加,旱地小麦产量明显增加。再以C组为例分析,在此组中,处理9较处理8增产19.09%,较处理7增产45.38%。这说明,在降水相同且充足条件下,土壤底墒水增加,能促进小麦生长发育,使其自身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3结论与建议 本试验及多年生产实践表明,旱地小麦生育期间保证充足的土壤水分供应对其产量影响极大。在降水量相同条件下,底墒水充足对小麦成产3因素及产量影响明显,因此,在丘陵旱地,搞好蓄水保墒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夏闲晒旱地面积大的县、市,更应注重蓄水保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满足旱地小麦生育期间对水分的需求,除了搞好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外,还应选用抗旱、耐旱性强的丰产半冬性小麦品种,采用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氮磷肥技术,以及适当较早播种,早春及时中耕、镇压、保墒等措施,全面改善旱地小麦生长条件。
|